行遍千山万水
闻听谷中的回响
这一抹永恒
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设立禅院。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
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所以朝廷又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也得以确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
中华民国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与北洋政府内战,少林寺屡遭战火之灾。
民国元年(1912年),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云松恒林和尚被地方士绅推举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他购置枪械,组织保卫团,训练战技以维持当地秩序。
民国九年(1920年)秋,恒林率民团与土匪十战,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被誉为少林活佛。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收集整理古籍善本,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整理出版《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华武藏》等多部著作。
1997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开始,巩义慈云寺、荥阳洞林寺、大连永清寺、新密超化寺等四面陆续成为少林寺下院,截至2016年3月,少林寺下院已有17家
2006年3月22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拜访少林寺,观看少林功夫表演,他是少林历史上第一位拜访少林寺的国外元首
2009年,少林寺成立丰盈行有限公司,兴建中国大陆以外首个少林寺暨海外少林文化中心总部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少林寺领先各大门派,在中国台湾苗栗县设立台湾首座武术学校。
2015年2月23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新南威尔士州肖尔黑文市市长支付约416.2万澳元(约2040.5万人民币)的支票,结清购地所有款项。该项目计划建造一座少林寺澳洲分寺。
布局结构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
寺周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
文物遗存
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有一片中国最大的塔林。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
塔林中现存从唐至今的各类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仅次明塔的存量。据说现存塔仅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其余被历年来山水所冲毁。这里的47座元塔其建筑风格、砖石雕刻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实物。更可贵的是,几乎每座塔都有塔铭留存,为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几座重要的元塔,如裕公塔、月岩长老寿塔、还远长老塔等都建在塔林中间。
塔林中部偏东有一座建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长老灵塔”,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后壁镶嵌着“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叙”的石碑。碑文和书丹并出自“当山首日本国沙门邵元”之手。法照禅师号菊庵,朝廷赐号“显教圆通大禅师”。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礼请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圆寂。十六年后门弟子子珍请当时为当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书丹,留下了这座塔铭。
由于铭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并且文辞书法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尤显珍贵。少林寺塔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古塔建筑群,是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
石雕题刻
塔林北约一公里为初祖庵。它是河南省遗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 座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五乳峰上达摩洞深约7米,高宽3米余,北额有燕都近溪题刻“东来肇迹”。洞内石壁上,遗有高1米多、宽约60厘米的凹槽,即是当年挖凿达摩面壁石的痕迹。内供有达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洞外有石坊,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造,双柱石砌,南额胡斌题刻“默玄处”。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
二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南方向钵盂峰峰顶。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曾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文化交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少林寺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从规格、规模、频次和范围等方面不断提升。从欧美舞蹈家、世界泰拳王、NBA球星、好莱坞影星争先前来探访,到来自缅甸、泰国、柬埔寨、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传统佛教国度的高僧大德的纷纷拜谒;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大批政要对少林寺住持的约见,再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台湾政要宋楚瑜、连战和吴伯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人的亲自登门拜访,这些都进一步证明和彰显了少林寺非同凡响的广泛影响力。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少林寺武僧少林寺武僧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
少林武术兵器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等。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少林功夫传人释延芫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少林寺
基本信息
《少林寺》是由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制作的一部动作电影。由张鑫炎执导,薛后、卢兆璋编剧,李连杰、于海、丁岚、计春华、于承惠联袂主演。
该片讲述的是隋唐年间,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遭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昙宗救出,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取名觉远,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的故事。
《少林寺》于1982年1月21日在中国香港公映。
剧情简介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于承惠 饰)在督建河防工事时,杀死了起来反抗暴虐的神腿张,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为少林武僧昙宗所救。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一日,李世民偷渡黄河被王仁则兵马围困,觉远等施计解救。王仁则诬陷少林寺内有人通敌谋反,准备灭掉少林。众僧浴血奋战,昙宗战死。此时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阳,王兵哗变,王仁则被觉远手刃。为继承昙宗遗志,觉远受戒为僧,兼负武林统领。唐太宗谕立僧兵,并立碑表彰众僧义勇。自此,少林习武风盛,名传四海,威震四方。
背景
1979年,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和港办主任的廖承志建议拍有关少林寺的电影说:香港及海外观众都喜欢看武侠片,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拍一出少林寺或太极拳呢?他说起小时候从国民党元老朱执信等人口里听了许多武侠故事,还提议拍武侠片,要到实地拍摄并找有真功夫的演员,从剧本创作、修改到借用最好的武术演员,甚至服装道具,廖承志都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
拍摄过程
制片方长城公司起初邀请了香港导演陈文担任导演,拍摄季节是冬天,场景灰暗,陈文又启用了大量来自河南京剧团的演员进行拍摄,效果不佳。于是,请出张鑫炎来救场。
此时《少林寺》的拍摄经费已经花掉了40万港元,但张鑫炎进组之后,却决定将此前的拍摄全部推翻,原剧本是正剧风格,他改为轻喜剧,原来的主演是长城公司的吴刚以及京剧演员,他决定由内地的武术精英出演,并在国家体协的协助下,从七个省选出了全部演员,冬天的场景,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太萧瑟,他就决定等到春天再开始拍摄。于是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那个故事。
为了使武侠片表现出质朴的诗意,导演四处寻找武术家。
1972年,张鑫炎在拍摄纪录片《万紫千红》时,认识了自幼习武的李连杰。1980年,17岁的李连杰得到张鑫炎的邀请,进入《少林寺》剧组。
扮演师傅的于海在五十年代就是一名武术运动员;扮演秃鹰的计春华从浙江省武术队退役后,回队找队友,被前来选演员的张鑫炎看中;扮演王仁则的于承惠在十九岁时获得青岛武术全能冠军,后在山东某机械厂担任起重工,凭借一套棍术被《少林寺》剧组看中,成为大反派王仁则的不二人选。
女主角白无瑕的扮演者丁岚,也是有武术功底的。当时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被前去挑选演员的张鑫炎看中,因此成为这部和尚戏的女主角。
当时的少林寺在拍摄时还很荒凉。据孙剑魁回忆,第一次来到少林寺时,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而且根本就没有路。寺里只有几个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萨的身体已经坍塌了一半。
电影中的少林寺,其实是由几个庙宇的景观组装而成的。匾上“少林寺”三个字都是经过重新粉刷的,片中那段绿树环绕、青草茵茵的室外练功场所是在附近的中岳庙和杭州的“花岗观鱼”拍摄的。
当时的特效还不发达,而左派电影的拍摄方针,以及张鑫炎对武侠片的要求,使得《少林寺》中的打斗场面以真实为第一诉求。据扮演“秃鹰”的计春华回忆,当时根本没有动作指导,拍谁的镜头谁自己设计动作。每次导演告诉你需要打多长时间,从哪儿到哪儿,就开始准备,然后用录像机拍下来回去分镜头。于是,在《少林寺》中出现很多打斗的长镜头。
影片评价
该片是一部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影片一反旧式武打片中那种纯表演的花架与镜头技巧的卖弄,通过李连杰和他的一班武术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少林寺》的轰动,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该片让观众着迷的是,李连杰的一招一式刚柔相济,于海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坚强的地趟拳腾落舒展,于承惠的醉剑游龙似凤。那武戏的对打,更加精彩了得,值得琢磨。《少林寺》轰动世界,掀起了世界武术热,成了功夫片难以逾越的经典,是因为演员、拳脚都是真功夫
《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自古就被认为是神灵出没,仙人得道的圣地。汉晋以来,佛教、道教已在这里传播。东汉道士张道陵、刘根,三国时道士郗元节,西晋时道士鲍靓等都曾修炼于嵩山。建于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和嵩山法王寺、慈云寺,建于北魏时期的嵩山少林寺、洛阳永宁寺和嵩山闲居寺(隋改为嵩岳寺,今名)都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寺院。相传仅嵩山一地就兴建有佛寺72座。人称“嵩山名蓝以百数,惟少林最著”。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其东北74公里为省会郑州市,正北过鄂岭口即为偃师市,自偃师西北行可达九朝古都洛阳市。少林寺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4。31'28.31",东经112。56'08.49",这里是中岳太室与少室分界处——鄂岭口以南的小盆地。少林寺坐北向南,面对少室山阴,背依五乳奇峰。少林寺像嵩山的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接的山口中间,尽览二室之胜,气魄之大,山林之幽,令人叹止。
嵩山属伏牛山系,主脉在登封市西北部,余脉延及新密市、巩义市境内,连绵60多公里。嵩山古称外方山、太室山、嵩高、黄室、崇山等。夏商之际,已称嵩山为中岳。西周时曾以华山为中岳。至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则“以嵩位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仍定嵩山为中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唐武则天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封禅嵩山时,又改中岳为神岳。宋代以降,历称中岳嵩山,并沿用至今。嵩山主要由太室山(居登封城北)和少室山(居城西)组成,中岳嵩山为其总称。嵩山主峰为太室山之峻极峰。太室山主峰高1494米;少室山主峰高1512米。太室山体雄壮,形如卧龙,又居于东侧,故为嵩山之主山;少室山势峻峭,而不及太室壮阔,虽略高于太室,却不能作为主山。所谓“华山如立,中岳如卧”,即以太室山形而言。 千百年来,嵩岳山麓寺庙林立,秦汉之际已建有太室祠、少室祠、启母庙、法王寺和慈云寺。北魏至明清以来,佛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建在太室南麓登封城的周围。唯有少林寺,建寺时间虽早,但偏偏选寺址于登封西北边陲之地。跋陀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之后,孝文帝为他在洛阳建造了一座“静院”,供他修炼禅法。可是,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孝文帝便诏令在少室山阴,为跋陀创立了千古名刹少林寺。当年,这里满目青山,少溪河(又名少阳河)自西向东潺潺流淌,气候清新宜人,是一处适合静心修禅的场所。少林寺寺名也充满了崇法自然的特色,清代景日昣在《说嵩》中解释说:“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寺居少室山阴的丛林之间,定名“少林”,正是跋陀“息心山林”这一性格特征的体现。
少林寺周边的环境,确是穷自然之造化。对面是少室山北麓,即少室山阴,俨然一道天然巨屏,横亘于古刹之前,充满着神秘色彩。巨屏之中,耸立着层层奇峰,千姿百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山峰有五座,自东而西分别为旗峰、鼓峰、剑峰、印峰、钟峰,皆以其山峰之形而定名。其中鼓峰又称“钵盂峰”,其巅有一巨石独立,传为二祖慧可之“养臂台”,亦称“炼魔台”。此台四壁如削,形若天赐芙蓉,一径盘绕其周,可达台之顶部,居高四望,如临仙境。每逢雨过天晴之时,自少林寺方丈室门前翘首南望,只见在对面阴暗的丛林间,有一片白皑皑的雪景,独自闪着白光,这就是嵩山有名的八大胜景之一“少室晴雪”。“白雪” 实乃一斜面巨石,雨后石面湿润,阳光照射呈现出的白色奇观。附近草深穴多,古时常有野兽出没。乱世间又为兵家屯兵之地。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登封县志》记载:“《新府志》:登少室者,由东北过三定思,入东天门上绝顶,俗呼御寨。盖金宣宗屯兵其上也。”此后,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际遇也在山上屯兵驻扎,称作“大寨”。 在少林寺的背面,毗连起伏的五乳峰。登极顶北望,大河蜿蜒一线,俯视少林,尽收眼底。清代朱枫有佳句“翠岭回幽谷,青溪锁少林”。其间多翠柏杂木,每年秋季,红叶如云,随风摇曳,绚丽如画。山麓中有一座神秘的石洞,演绎出千古传诵的少林禅宗史话。这洞深4米,临崖而立,名曰“达摩洞”。相传,在达摩来此修炼“壁观”大法之前,洞中盘踞着一条巨龙,当此龙得知达摩要选此山洞修炼时,便毅然离洞而去。于是,达摩祖师便在洞内苦修了九年(一说十年),终获成功。
东望太室山东麓,奇峰如笋,层层巍列。太室古迹甚多,自东而西有龙潭寺、中岳庙、太室阙、启母石、启母阙、崇福宫、嵩阳书院、大唐碑、崇唐观、老母洞、大法王寺、嵩岳寺、会善寺、永泰寺等。从嵩阳书院东侧拾级而上,可直达太室顶峰。山顶尚有古建筑遗址,近年又重建了一些殿宇。
在太室与少室之间,有一条自登封通向偃师、洛阳的盘山公路,至高点便是有名的鄂岭口。登封八景之一的“轩辕早行”即指此地。这里地势险要,公路傍临,曲折盘旋,今称“十八盘”,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阚骃《十三州志》曰:“轩辕道凡十二曲。唐高宗入嵩山,凿石开广。宋知县马仲甫,悯道险厄,佣民凿平为坦途,其上置关,曰‘轩辕关’,则东汉何进所置八关之一也。”关楼已毁,但关址犹存,在鄂岭口东南向浅峡谷中,现存券洞式关门一座,一伏一券,皆用料石砌造,阔门上还保留着刻有“古轩辕关”四字的石额。
唐代裴漼曾如此称赞少林寺优胜的地理、建筑环境 :“……东京近甸,太室西偏,正气居六合之中,清都控九州之会,缑山北峙,亘宛洛之天门……二室回合,八谷潺湲,地迎贝花,门连石柱,妙楼香阁,俯映乔 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携友从龙潭寺至少林寺览胜,赋诗曰:
“山屐田衣六七贤,
搴芳踏翠弄潺湲。
九龙潭月落杯酒,
三品松风飘管弦。
强健且宜游胜地,
清凉不觉过炎天。
始知驾鹤乘云外,
别有逍遥地上仙。”
少林寺的初创时期——南北朝时期
跋陀开创少林寺
汉代以来,佛法东传,至南北朝时,已达鼎盛。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释老志》记载,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三月,整个北魏境内的寺院多达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余人;仅都城内便建有佛寺百所,僧尼多达两千余人。皇帝还招纳西域胡僧,并为之建筑精舍传法。少林寺即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皇室敕建的佛寺。
少林寺的创建年代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关于少林寺创建初期的纪事,唐代裴漼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记述颇为详实:“……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沙门跋陀者,天竺人也,空心玄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缅自西域,来游国都,孝文屈黄屋之尊,申缁林之敬。太和中,诏有司于此寺处之,净供法衣,取给公府。”接着《寺碑》又记述了跋陀主寺之后兴建殿堂宝塔的佛事活动:“法师(跋陀)乃于寺西台,造舍利塔,塔后造翻经堂。香水成涂,金绳为约。苦心精力,俾夜作画。多宝全身之地,不日就功。如来金口之说,连云可庇。……跋陀息心兹地,乐静安居,感而遂通,境来斯证。……时有三藏法师勒那,翻译经论,游集刹土……”除勒那外,菩提流支也来这里译经,所译的内容主要是《十地经论》。这说明少林寺颇受高僧们的重视,而且到此慕名求法者多达数百人。跋陀向他的弟子们讲授的是小乘佛教经义。“小乘”,即梵语“希那衍那”的意译。“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宽忍《佛学辞典》)跋陀晚年移居寺外,“将终,手画神像于门壁。”(清•景日昣《说嵩》卷二十一)
跋陀是禅律并重的高僧。他的两大弟子僧稠(480—560年)和慧光(487—536年)继承了他的事业。跋陀——僧稠一系的禅法是印度传统的“四念处”、“五亭心”的止观禅法。有人概括为“三藏心禅”。僧稠(稠禅师),钜鹿人氏,俗姓孙。跋陀称他为葱岭以东学习禅法最好的一个。跋陀称赞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寺碑》亦云“稠禅师探求正法,主持塔庙”。北齐末年僧稠被尊为“国师大德”,成为中国北方旧禅法的代表人物。
跋陀的另一大弟子慧光,俗姓杨氏,长卢人。他聪敏出众,被称作“圣沙弥”。他曾助跋陀翻译《十地》等佛教著作,还开释《华严》《维摩》《涅槃》等经论,成为名重一时的北齐名僧,被后世尊为中国佛教“地论宗”的鼻祖。《寺碑》说:“慧光弟子僧达、昙隐、法上法师等十大德,亦号‘十英’。”尤其是法上法师,在探研诸经中,很有成就,成为东魏、北齐时期著名高僧,被誉为“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之后,梁大同二年(536年)之前,又一位西域名僧游化于嵩洛一带,他即是后世尊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就有关于菩提达摩游化嵩洛的记载:“永宁寺,熙平元年(516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佛)境界,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对达摩的活动记述颇详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其时,合国盛弘讲授(旧禅法),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大约在527年后,年近四十的慧可见到了菩提达摩,“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达摩授以四卷《楞伽经》,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可度世。”达摩所传为大乘佛教,在多种入道的途径中,最重要的是二种,即理与行。所谓理,亦名“理入”,要求学道者,首先领悟修炼的宗旨,深信所有人都有同一的真性,只要能舍去世俗上的虚伪,归依本来的真性,坚定不移,不随他教,即可与修道的宗旨冥符,寂然无为,则为“理入”。所谓行,或曰“行入”,主要有四,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达摩的传法活动受到了旧禅法的剧烈反对乃至迫害,其弟子慧可和昙林在邺城也屡遭不幸,甚至被教敌买通的歹徒砍断臂膀,长期过着乞食苦行的生活。
达摩、慧可师徒“尝托兹山”,应是栖身于少室山附近的禅窟或庵庐之内,并无寺院可居。也许这便是达摩洞、初祖庵、二祖庵、炼魔台乃至嵩岳寺后三祖庵等纪念建筑与古迹均远在寺外的历史原因。达摩卒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十二月,葬于熊耳山(今河南省陕县西李村乡支沟村南),此地后建有“空相寺”。
达摩衣钵法器,一向单传。达摩传法慧可,慧可又传法给僧璨。自三祖僧璨,始到南方传法。历隋、唐二朝,达摩禅法回到北方,并真正回到了称为禅门祖庭的嵩山少林寺。
周武灭法
由于北周时期宗教势力的扩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严重威协到皇家的统治利益,所以周武帝在举行多次 佛、道两教辩论之后,于建德三年(574年)下令全国禁止佛、道二教活动。这便是我国宗教史上有名的“三武”灭法中的第二次灭法活动。时少林寺属北齐,尚未殃及。至承光元年二月(577年),北周灭北齐,少林寺许多佛像被毁,僧众被遣散,寺院一度被废。大象二年六月(580年)周静帝在杨坚的支持下恢复了佛、道二教,两京各立一寺,少林寺更名“陟岵寺”,到隋开皇元年(581年)才恢复了少林寺原名。
隋唐时期的少林寺
少林寺更名不久,北周王朝即被杨坚的隋朝所取代。杨坚自幼在佛寺长大,信崇佛教,于开皇年中(581—600年)下诏将柏谷屯一百顷田赐给少林寺。随着寺院庄园的迅速发展,少林寺成了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攻击的目标。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在隋末战乱中,少林寺第—次遭受大的兵火之灾,整个寺院被毁,仅有跋陀时建造的一塔独存。
在隋末唐初的战乱时期,少林寺僧众为了保护寺院利益,审视社会上的斗争形势,毅然站在李唐政权一边,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因此受到了唐王朝的嘉奖和支持。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称帝,号“郑国”,派其侄王仁则扼守柏谷庄,改为轘州。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玚等十三位僧人,在城内轘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活捉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并将王仁则献于唐营,夺取了轘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秦王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教书,往少林寺宣慰。《寺碑》碑文也记载了少林寺因功受奖的情况,“太宗文皇帝,龙跃太原,军次广武,大开幕府,躬践戎行。僧志操、惠玚、昙宗等,审灵眷之所往,辩妪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本朝。太宗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即柏谷庄是也。”唐王朝对作战立功众僧也予以加封,如上座僧善护、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玚、大将军僧昙宗,同立功僧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计13人(唐武德四年《太宗文皇帝敕授少林寺柏谷庄立功僧》)。此即后世盛传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原型人物。唐
朝初年,因少林十三僧的战功,少林寺得以复立,土地得以归还;同时还获赐大量田产,这些都为少林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唐朝初年,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重建。依地势高低分为上方(西台)、下方,共有十二院。上方风景最佳,分布着翻经堂、舍利塔、跋陀灵塔、普光佛堂等建筑。
唐初少林寺以律学著称,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虚求一义,洞真谛之源。明遵是相部宗法砺之弟子。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600—664年),家乡在少林寺西北约十二公里偃师县府店滑城村。他于贞观
十九年二月六日(645年),显庆二年九月廿日(657年)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译经,修禅观,并以此送终,均不获允准。唐高宗、武则天对少林寺深表关注,于咸亨(670—673年)中,“乘与戾止,御飞白书,题金宇《般若碑》,留幡象及施物”;“永淳中(682—683年),御札又飞白书一‘飞’字,题寺壁。”(《寺碑》)永淳二年(683年)九月二十五日,武则天从高宗幸巡少林寺,曾御制诗书一首,此碑记述了武则天伴驾出游的隆重仪仗、隋末大火之后的寺院情景以及她当时的心境思绪等。
武周长安四年四月七日(704年),三藏法师义净(635—713年)在少林寺设立“戒坛”,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标相而设。中国律仪,一向依昙无德部《四分律》为准。义净则移植了有部律仪。少林寺三纲即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等禅师及都城洛阳的大德高僧们都参加了结坛仪式。这可能是一个“琉璃戒坛”。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曾敕授少林寺常置十大德高僧,不许缺额,也不许从别寺聘请,足见唐王朝给予少林寺的荣誉和恩宠。